【天理人】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周雪松教授专访
2017-03-30 天津理工大学
用心科研,用爱教育
——记201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周雪松教授
29岁清华博士研究生毕业,33岁破格晋升正教授,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,发表SCI、EI论文78篇,研发出非线性励磁控制装置、智能变电站……周雪松教授的科研之路似乎顺风顺水,可走近这位衣装周整的儒雅学者,我们会发现,累累的硕果背后是周雪松教授和他的团队不舍昼夜的艰辛奋斗。
三种技术,建造一流变电站
“励磁控制系统”、“智能变电站”等专业名词在外行眼中未免晦涩难懂,周教授生动举例,把智能变电站比作零售商,用电商运营的原理解释了变电站供电的过程,语言幽默诙谐,让人愉快地沉浸在奇妙的科学世界。云计算提供超大规模虚拟化资源,大数据提供海量信息预测故障,智能控制技术代替传统解决复杂系统控制问题。三大核心技术完美解决新能源分布式利用问题,将不稳定的风、光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稳定的电能。如今,周教授的科研项目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,由他的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而生产的设备出口到东欧、印度等地,更是经受住海拔6000米高寒低压的考验,得到业界的认可。
满腔热忱,实现创新从无到有
从2006年开始,周教授便开始进行智能变电站的科学研究,可当时无参考资料,人员设备不足,科研之路异常艰辛。而如今周教授提起最艰难的那段时光,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,而是轻描淡写,“凌晨两三点还在工作是家常便饭,三个月持续失眠,整个团队在夜里一点激烈讨论,可那都是收获最大的时候。”周教授质朴的话语中,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,对创新的满腔热忱,也正是这种奉献精神,让他在科学的大道上走得越来越远。创新,就是在没有任何路的情况下,走出一条路,周教授深知其中的艰辛。
“2+4”模式,培养国家栋梁
“在说到科研人之前,我首先是个教师,培养合格的学生是天职。”周教授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。他认为,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,胜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工作,就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,周老师希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。“2”指的是“德”和“体”,即生理和心理健康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周教授让学生每天坚持锻炼,规定了每天走一万步的目标。他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,曾在半夜一点陪着因研究压力大而焦虑的学生散步。“周教授更多的时候是个父亲,他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学习,记得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日,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导师,从不把教育当作口号,而是像个大家长,言传身教。”周教授所带的研究生这样说。做家务,陪父母聊天,给父母洗脚,这些都是周教授给他研究生的假期作业,他希望学生先成为家庭的栋梁,再成为国家的栋梁。“4”是指知识面广,理论研究深,社会实践能力强,英语水平高。他开设英语角,为学生营造外语学习氛围,让学生参加国际会议,多与外国专家交流,查阅英文文献,了解最前沿的技术……周教授这一套教书育人的方法,让研究生们收获了知识,学会感恩,成为真正的学术人。
经师易遇,人师难求。周教授是学生的老师,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。他和他的团队用坚毅与智慧树立科学研究的一面旗帜,更多的天理人将跟随他们的脚步,攀登科学的高峰,争做祖国蓝图的建设者!
文案:张萌萌
编辑:张萌萌